12月16日,聯合社工作人員(右一)為菠菜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。
  新華網北京12月25日電 (記者徐曼曼)“小康不小康,關鍵看老鄉”、“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”、“農村不能成為留守的農村”、“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”、“飯碗要端在自己手上”……從剛剛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表述不難看出,中央新一屆領導集體對“三農問題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政策導向逐漸在向數億農民傾斜。
  會議提出,中國要強,農業必須強;中國要美,農村必須美;中國要富,農民必須富。農村到底小康不小康,美不美,富不富,不是看總體數字,而是看老百姓的錢袋子鼓不鼓。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,關係到中國經濟下一輪的提質增效。可以預見,未來10-20年,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主要依靠內需,廣大農民具有巨大的消費潛力和需求,關鍵是如何提高農民收入,並且讓農民沒有後顧之憂地去消費。
  當前,雖然我國經濟總量位居全球第二,但社會財富在不同類別人群之間分配差距還很大,一些低收入群體生活還很困難;雖然城鎮化率超過50%,但農村人口仍高達數億,“幹活在城市,根基在農村”的“半城鎮化”現象普遍存在;雖然糧食生產連續增收,但並未擺脫“靠天吃飯”……一系列的難題考驗著新一屆領導集體解決“三農”問題的決心、勇氣以及智慧,數億農民的創造力如何發揮,如何讓他們走向富裕,直接關係到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是否健康、順利。
  專家們一再呼籲,我們不僅要有繁榮的經濟,而且要解決經濟發展中各種不平衡、不協調、不可持續的問題。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形象地說,如果把“四化”比作一匹駿馬的四條腿,現在三條腿長,一條腿短,而且這條腿還是後腿。農業現代化進程還遠遠滯後於工業化、信息化和城鎮化,“四化”之中農業現代化是短板、是弱項,最迫切的還是要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。
  補齊“四化同步”中的農業短腿,才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。然而調查發現,當前一些農村在社會管理方面很多時候顯得無能問題,某些社會問題仍無人管,比如農村“三留守”、社會保障、公共服務等。中央提出,改革紅利共享、打通生產要素流通渠道、不再以幫扶的態度談農業,把農業變成體面職業,現代農業將為中國崛起奠定堅實基礎等等……這無疑傳遞出解決“三農”問題思維,讓我們意識到,反哺鄉村的時刻真正來臨了。
  回望新中國成立60多年曆史,我們看到,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,有著廣大農民默默無聞的奉獻,以及一定程度的犧牲,他們理應有體面的生活,他們的利益應當得到高度重視。只有當廣大農民更多共享改革紅利和經濟發展成果時,中國發展才能更加可持續,中國才能真正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,更加強大、美麗和富饒。
(編輯:SN064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r66qrgnv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